首页 » IT技术 » 面对气候变化挑战 亚洲亟需合作应对(环球热点)

面对气候变化挑战 亚洲亟需合作应对(环球热点)

afeng135 2024-07-04 IT技术 30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报记者 李嘉宝

这是2023年5月4日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拍摄的卡普恰盖100兆瓦光伏电站(无人机照片)。它是哈萨克斯坦单体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之一,也是中哈绿色能源合作项目之一。 奥斯帕诺夫摄(新华社发)

亚洲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敲响警钟。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2023年亚洲气候状况报告》指出,亚洲长期变暖趋势加速,变暖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报告说,2023年亚洲是全球受极端天气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一方面,洪水和风暴造成的伤亡人数最多;另一方面,极端高温的影响正越来越大。

专家指出,亚洲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气候治理任务重、挑战多。亚洲各国亟需团结合作,采取务实行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亚洲力量。

面临多重挑战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从地区气候、极端事件、气候造成的影响和风险三方面,对2023年亚洲气候状况进行说明,强调亚洲地区地表温度、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主要指标的变化速度正在加快,将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报告结论发人深省。”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塞莱丝特·绍洛指出,亚洲许多国家在2023年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还出现了干旱、热浪、洪水、暴雨等一系列极端气候状况。气候变化加剧了此类事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近期,亚洲多国频遭极端天气冲击。柬埔寨出现约170年来最高气温。越南最大城市胡志明市遭遇自1997年以来持续天数最长的热浪。越南、菲律宾、缅甸等国也出现创纪录高温。尼泊尔今年以来发生超过4500次山火,是去年同期将近两倍。阿联酋近日遭遇雷暴伴随大风,迪拜一些地方出现内涝。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孙永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三个维度看,亚洲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一是亚洲覆盖经纬度广、地理范围大,极端天气及造成的次生灾害类型多样,如高温热浪、干旱、暴雨、城市内涝、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都会在亚洲出现。二是亚洲国家发展程度不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三是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不同,气候变化的暴露度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室主任谢来辉认为,亚洲当前气候治理面临突出矛盾:一方面,地区国家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对减缓和适应资金的需求巨大。另一方面,地区中低收入水平国家较多,各国仅凭自身力量较难实现气候目标,缺乏足够的气候投融资来应对相关挑战。

“亚洲地区人口众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份额还将继续增长。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应对气候变化之道,对21世纪人类实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谢来辉说。

呼唤务实合作

近年来,不少亚洲国家按下碳减排进程加速键。截至2021年底,47个亚洲国家中已有25个做出了碳中和承诺。许多亚洲国家已经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去碳化目标,制定相应路线图,采取全面的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政策,推出一整套产业、财政、金融政策,并运用激励和抑制措施。

推广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发布报告指出,亚洲电源装机持续增长,可再生能源投资力度加大。2022年,亚洲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为10.5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为23.4%,较2013年增长了18%;火电发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比重逐年下降,2022年降至58.3%,较2013年下降了13.5%。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3年世界能源投资》显示,近5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主要经济体中,亚洲国家排名靠前,成为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的加速器。

在多边平台,亚洲气候变化问题受到更多关注。2023年9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八届理事会年会宣布启动《气候行动计划》。亚投行将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和具体情况制定气候解决方案,加强融资伙伴关系,为气候项目动员资金,同时加强促进减缓和适应工作的技术创新。在日前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春季年会上,IMF亚太部指出,亚洲在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全球增长的主要引擎,亚洲国家不仅包括一些世界最大排放量的国家,也包括多个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大小国家。IMF正通过政策建议、能力建设支持以及贷款援助,助力这些国家应对气候挑战。

“国际合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唯一路径。亚洲国家走向合作是必然趋势。”孙永平说,融资缺口一直是困扰气候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以亚投行为代表的多边机构以提供贷款、开展股权投资或担保作为政策工具,有利于弥补资金缺口,促进绿色项目落地,具有一定示范作用。除了公共资金外,也需引入更多社会耐心资本投入绿色低碳发展领域。长远来看,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亚洲国家开展气候治理,应坚持减缓、适应与可持续发展协同推进,围绕资金、技术与能力三方面展开务实合作。

“一些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银行、双多边合作机制等,在气候资金供给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目前来看,亚洲仍缺乏着眼于本地区的、整体性的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机制。”谢来辉指出,未来,亚洲国家应大力加强气候和水文信息的共享,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加强合作,提高气候韧性,共同推动能源转型。

中国作出表率

中国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和实干家。在地区层面,作为亚洲大家庭的一员,中国在双多边框架下与亚洲国家携手应对气候挑战,不断拓展绿色发展合作空间。自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各领域,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持续造福亚洲多国。

在哈萨克斯坦,中企参与建设的札纳塔斯风电场、图尔古松水电站、卡普恰盖光伏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助力当地向低碳转型;在阿联酋,由中企总承包的艾尔达芙拉光伏电站可供20万户居民用电,每年将减少碳排放240万吨;在柬埔寨,中国投产多座水电站,让当地民众用上了安全、稳定、清洁的电力资源……近年来,中国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项目经验,不断深耕亚洲清洁能源市场,为合作伙伴提供了更多绿色能源选择。中国智慧、中国技术和中国方案正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

谢来辉指出,中国为亚洲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表率——

一方面,中国积极推动实现“双碳”目标。2022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5亿千瓦,占比超过50%,首次超过火力发电。中国也主动适应气候变化,采取多种措施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40年“双增长”。

另一方面,中国通过南南合作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停止在海外新建燃煤发电项目,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亚洲地区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中国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培训环境管理人员、输出清洁能源技术及设备等方式,为推动亚洲地区的能源转型贡献力量。2023年,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占比超过50%,光伏组件、风电装备分别占全球的70%和60%,为自身及全球能源转型、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效、可负担的解决方案。此外,中国还积极通过气象卫星技术服务于亚洲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

“国内层面,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国际层面,中国不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培训、技术援助、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能源转型,提高气候韧性,还在气候治理议程中主持公道、积极发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孙永平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在地区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也发挥着引领作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地址:https://nilaka.com/post/810.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