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辨哪些才是MWC上手机行业的黑科技一文中提前预告了会有今天这篇拍照专项对比文章,参加对决的分别是采用了ISO Cell技术和搭载了光学防抖镜片组(OIS)的两款机型,关于ISO Cell技术原理部分不再叙述,之前在上面提及那篇技术解析文章中已经聊得比较多,近日城中热话——小米手机5上面的DTI画质增强技术其实和ISO Cell十分相似。
在探究相位对焦和光学防抖对拍照的作用一文中,我们已经看到光学防抖镜片组在白天的作用并不如相位对焦技术来得实在,同理,根据ISO Cell原理可得,光学防抖和ISO Cell最擅长的领域还是室内和弱光/夜景环境,本文就针对这两个方面来看看,分别搭载了ISO Cell和光学防抖技术两台机型间终极较量。
先来看看两台评测样机的摄像头参数,如下图所示:
两台评测样机参数对比
众所周知,ISO Cell是属于三星家的传感器,IMX214则是来自索尼家的堆栈式传感器,正好呼应了之前技术解析文章中讨论的话题,三星在三星S5时候想通过ISO Cell技术替代光学防抖,另一方面也减少受制于索尼对影像传感器的垄断影响,从而诞生了比堆栈式传感器更为先进的ISO Cell架构,至少三星是这样认为的。
当然,以目前市面上几款搭载ISO Cell传感器机型来说,采用的镜头光圈普遍都偏小,本次的评测样机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相比如今那些搭载光学防抖镜片组机型动辄F1.9、F2.0,乃至F1.7、F1.8大光圈来说,确实不够看。当然,镜头光圈、传感器大小、传感器特性、单位像素面积、ISP算法等成像因素之间的配合才是关键,不能够单看厂商在发布会上技术解读,或者从机型硬件参数间死板对比得出结论。行不行我们直接看疗效。
PS:本文采用的所有样张基本上都采用1300万像素拍摄,并且同一场景至少连续拍摄5张照片,其中挑选发挥最稳定的一张作为示例。
首先,我们重点看看室内环境下,大伙喜闻乐见的“饭前验毒”环节。
室内场景
晒美食
下面两张样张中,搭载ISO Cell机型的色彩表现偏暖,支持光学防抖机型则呈现了偏冷的色调,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结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很多分别采用ISO Cell和光学防抖技术不同机型,所表现出来的成像风格并非一致,这和手机厂商间调教有关,不同厂商、不同机型之间拥有不同的调教风格,所以不能够一概而论,这和机型有关,而和ISO Cell和光学防抖技术无关。
ISO Cell
光学防抖
当然,这组样张很好地表现了两种极端的发色倾向,也正好就是手上两台评测机日常的成像风格(仅指室内环境)。虽然两台样机都无法准确还原当时的现场环境光,分别偏向了两种极端,但是喜欢晒美食的伙伴们反而觉得这种照片更适合用于社交分享。
ISO Cell
光学防抖
微距方面,在这个场景中,F2.2和F1.8光圈表达出来的虚化效果区别不大,发色倾向依然一个偏暖,一个偏冷。回到现场光线的实际表现上,两台样机都配备了“专业模式”,通过调整参数,最终还原了如下图所示的环境光线:
荧光灯白平衡
现场环境采用的是荧光灯管,开启“荧光灯白平衡”模式之后,发现取景框中呈现了最为接近现场光线的画面。
ISO Cell(荧光灯白平衡)
如果将上面这张准确还原现场光线的照片发布到社交软件上,我相信没有多少人会点赞的,这也是如今手机的ISP自动将照片调整为适合观赏的样子,而不是最准确还原现场光的样子的原因。读者朋友应该更愿意分享下面这张画面偏暖而且白平衡不准确的照片上网,也不愿意推上面那张准确还原现场光线的照片。
ISO Cell(自动白平衡)
我们再次PK一下微距的样张,F2.2和F1.8区别终于表现出来,ISO Cell机型这边不仅出现了虚化不明显问题,连最近对焦距离也比较远(仅限这个场景,其它场景还行),晒美食时候这是大忌。
ISO Cell
相反,光学防抖机型凭借F1.8大光圈成功完成了焦外虚化的处理,同时最近对焦距离还算OK。题外话,手机镜头光圈大小一般来说是不能够随时调整的,这也是相比数码相机落后的地方,所以手机厂商应该在出厂之前就将恒定光圈镜头值决定好,尽量挑选大一点光圈值,这对手机的应用场景比较有利,晒美食、晒幸福、晒夜景,以及文艺青年拍拍花草树木等场景,大光圈镜头更合适,F2.2镜头还是偏小,不知道是不是ISO Cell自身的缺陷所限,还是三星没有心思再在ISO Cell上下苦功,所以就投闲置散,爱理不理,最终让很多配备了ISO Cell传感器机型,镜头光圈值都不大。
光学防抖
接着我们看看皮蛋瘦肉粥旁边的扁豆焖面。ISO Cell和光学防抖机型在这个场景下表现又如何?
ISO Cell
自动白平衡下,两者的表现都维持了上一个环节的发色倾向,ISO Cell机型继续偏暖,光学防抖机型继续偏冷。
ISO Cell
光学防抖
这一次,偏冷的光学防抖机型暴露出严重的问题,环境光被还原成青色的样子,让很多白色的区域都蒙上了一层青色滤镜一样。
ISO Cell(荧光灯白平衡)
我们继续调整ISO Cell机型的白平衡,之后发现ISO Cell机型的发色倾向并不适合社交分享(类似上一个场景),虽然准确还原了环境光线,但是食物却偏黄了。
ISO Cell
光学防抖
近距离捕捉食物,ISO Cell和光学防抖机型表现和上一场景类似。从上文多张样张对比可以看出,在室内光线比较充足的环境中,ISO Cell和光学防抖机型的曝光控制都不错,只是发色倾向的不同而已,翻看其中一组样张的照片EXIF信息,如下图所示,右边采用光学防抖机型快门时间相对长一点,但是区别不会太大,而ISO值两台机型都压得比较低,只有100。
EXIF参数对比
其实晒美食只是前戏,重点还是下面夜景部分。
趣味夜景
趣味夜景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玩法,在nubia UI和Funtouch OS中,都存在着专业模式,长期研究过专业模式之后,对于我而言,专业模式其实就是手动夜景模式,最适合夜拍狂人,不是小短片哦。
第一个场景,选择这几年特别火的“长曝光”画面,通过延长快门时间,一般在1s以上,让整体画面曝光度提升,并且产生流动光线的唯美影像,听到这里,大伙都知道只能够通过三脚架或者固定的承托物帮助自己完成这项功能,否则那照片抖得基本上不可用,模糊感十足。
接着将两台手机的专业模式参数都调整到比较近似的两种状态完成长曝光,拍照的地方拥有固定承托物,所以无须动用三脚架,加上对于喜欢“随手一拍”的消费者而言,开启专业模式已经是一种负累,还要让他们拿着三脚架“扫街”,这明显在挑战他们的心理底线。(在数码相机爱好者语录中“扫街”的意思就是在大街上随手一拍,看到感兴趣的事物果断拿起单反相机记录下来)
快门时间提高到2s(光学防抖机型)
如上图所示,将光学防抖机型快门时间提高到2s,为了减少画面整体曝光过渡,再将曝光补偿(EV值)设置为-1。之后,专业模式自动锁定ISO值,由系统内部(ISP)通过快门时间和光圈值两个参数,最终计算出与它们匹配的ISO值。
nubia相机专业模式最长曝光时间仅为1/4秒
nubia相机专业模式最长曝光时间仅为1/4秒
如上图所示,nubia相机专业模式最长曝光时间仅为1/4秒,这大概是考虑到手持夜景的极限快门时间,所以上限设置得比较短,并没有上文提到的Funtouch OS专业模式那么长。想要进一步延长快门时间只能够通过“电子光圈”或者“慢门相机”两种模式实现,这个待会再聊。
曝光补偿依然选择了“-1”操作
光学防抖
ISO Cell
EXIF参数对比
通过上述样张对比,ISO Cell明显是不利的,即使EV值没有“-1”,长曝光效果依然不够配备了光学防抖的机型那么亮眼。既然大家都需要使用承托物固定拍照,那么不存在没有光学防抖机型,因为长时间握持手机,担心手部抖动让照片变得模糊,从而限定快门时间的问题,我决定进一步延长ISO Cell机型的曝光时间。
从相机界面右滑调出“nubia相机家族”
切换到“电子光圈”模式
在“电子光圈”模式下,用户依然不能够直接降低快门速度,只能够通过“电子光圈”和“快门补偿”共同作用,最终实现类似效果,当我调整这两项参数时候,快门速度会实时计算出数值,十分直观可靠。
快门速度受“电子光圈”和“快门补偿”影响
ISO Cell(电子光圈)
将快门值进一步延长到和光学防抖机型类似的参数之后,ISO Cell的表现终于称得上良好,但是整体画面亮度依然弱于配备了光学防抖镜片组机型。比较诡异的是,无论是使用了电子光圈功能的ISO Cell机型还是调整了曝光补偿的光学防抖机型,它们的EXIF信息都被抹除了一部分。除了“电子光圈”,nubia相机家族中“慢门相机”同样能够实现类似的长曝光功能,而且能够控制快门速度。
两款机型都抹掉了部分EXIF信息
第二个场景,选择测试之前在智能机这些冷门拍照功能适用于什么场景一文中提及的那些滤镜功能,ISO Cell和光学防抖分别配合这些滤镜功能能够为我们夜景带来什么样的加分作用呢?
ISO Cell(LOMO滤镜)
在LOMO滤镜作用下,ISO Cell机型在弱光下保持一定的亮度同时,突显了LOMO滤镜本身那种怀旧风格,整体画面相比白天使用LOMO滤镜相同场景别有一番滋味。当然,使用滤镜的场合,我们不要再像屌丝一样看噪点、白平衡、解析力等参数,这些趣味性照片纯粹用于社交分享。
光学防抖(LOMO滤镜)
有点猜不透的是,LOMO滤镜下的光学防抖机型相比ISO Cell阵营手机,在亮度上并没有发挥出绝对优势,而且还落后了一截,暗部细节丢失得明显更多。
EXIF参数对比
从上面EXIF信息对比中能够看到,光学防抖机型将ISO值控制在1200,只靠延长快门时间和F1.8大光圈获取更多进光量,相反,ISO Cell那边十分清楚自己并没有光学防抖和大光圈的庇佑,只好用最原始的方法,提高ISO值到达2200,从而获取充足进光量。但是我反而喜欢LOMO滤镜配合光学防抖机型那昏暗的曝光值控制,多了一番复古气息,夜景有时候看得太清楚也并不是一件好事,估计这是光学防抖机型有意而为之的,突显这种滤镜本身的特色,如果将ISO值提高到类似ISO Cell机型的2200,凭借更大的光圈值,光学防抖机型也能够获得比较充足的曝光度,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这样做。对比之下,ISO Cell机型曝光由于过于明亮,反而将我们带回了现代化都市,丢失了LOMO滤镜应有的怀旧风。
光学防抖(清新滤镜)
LOMO滤镜和清新滤镜
“清新滤镜”则是一种能够提高画面亮度的工具,光学防抖机型在这种滤镜下获得了比自动模式更明亮的拍照效果,当然,相比手动提高曝光值,这种滤镜作用还是有限的。从上图的EXIF信息中也能够看到,LOMO滤镜昏暗样张和清新滤镜明亮样张相比,快门时间、感光度、光圈值都是一样的,小结一下,针对这台光学防抖的样机,我们可以粗暴简单地理解为LOMO滤镜对原样张引入怀旧复古元素同时,顺便将曝光度降低,清新滤镜则将曝光度适当提高。
光学防抖(黑白滤镜)
黑白滤镜在夜景中最大特点就是掩饰噪点,在彩色样张中还依稀看到噪点存在,来到黑白滤镜一过滤,基本就隔绝了这些红绿噪点。
ISO Cell(铅笔滤镜)
ISO Cell两种滤镜参数对比
至于之前文章提到的布拉格相机那种“铅笔滤镜”,在夜景下表现并不是那么喜人了,天空貌似很多噪点的样子,和白天充满童话式风格那种效果相比,落差颇大的。再通过翻看EXIF照片信息,和LOMO滤镜相比,我们能够发现两种滤镜下样张曝光值基本一致,可见这些彩色噪点并非原样张产生的,而是滤镜后期PS生成的。
小结,对于趣味夜景来说,两台手机表现开始拉开差距,在开启了电子光圈模式后,相似参数下,ISO Cell表现依然不及光学防抖阵营机型,同一场景下LOMO滤镜中,ISO Cell机型相比光学防抖机型虽然亮度上提高了,但是感光度相应也提高了1000,为了弥补光圈值小和手持下曝光时间(快门速度)无法进一步延长的缺陷。当然,还有一个小小新发现,通过“清新滤镜”也能够在不大幅提高感光度,或者进一步延长快门时间即可让画面明亮起来。
对光线敏感度和控制力
普通夜景对决
接着我们看看ISO Cell和光学防抖技术之间的终极较量,为了更加客观地反应ISO Cell和光学防抖技术的实际表现,下面的样张基本上都采用了自动模式,但是这两台拍照手机的自动模式本身参数也不少,所以下文将相关参数设置以截图形式展示出来给各位读者,方便大伙更好地了解我们当时拍照实际情景。
自动模式参数设置
首先是ISO Cell机型,如下图所示,将“快门优先”这种会影响照片曝光度的选项关闭,开启“构图线”这种能够辅助拍照的功能。关闭和这次夜景对决无关所有选项模块,例如“景深预测”、“间隔连拍”和“长按连拍”等。
nubia相机
相似地,Funtouch OS的相机也类似,关闭所有滤镜和闪光灯,关闭“触屏快门”这些影响测光和对焦点选择的功能。
Funtouch OS相机
对光线灵敏度和控制力
第一个场景我们选择“高楼大厦”这种夜拍狂人必选拍摄对象。对于夜景考核指标,除了需要考量摄像头模组对光线的灵敏度,能否最大限度地还原乃至超越人眼所能够看到的景象,还要考量对光线的控制力,能否将高光处位置减少过曝,同时让低光处位置呈现出更多的细节。
ISO Cell
光学防抖
通过上面两张样张可得,光学防抖阵营这边被路灯本来的颜色影响得比较严重,虽然这也是我们肉眼真实看到的情况,但是并不好看,相反,纵然ISO Cell阵营机器无法还原真实的环境光,但是却更好地去除了这种负面作用,有时候过于真实还原现场环境也是一种失误,光学防抖阵营在这一仗输得比较冤枉。
同时我们能够初步推测,ISO Cell之所以无法准确还原现场环境光主要还是因为对光线灵敏度不够,光学防抖阵营那边则刚好相反,灵敏度高,从而将微弱的路灯光线成功捕捉到并客观反映到画面中。下面的一组样张也类似。
ISO Cell
光学防抖
ISO Cell很好地去除了环境光中的红色调,从而让画面整体上不会像光学防抖阵营那边偏红,有时候太敏感也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大光圈还是光学防抖镜片组的功劳
还原肉眼所无法看到的细节
通过调节其中一台样机的专业模式,将测试场景肉眼看到的景象还原出来,如下图所示:
肉眼看到的景象
无论是ISO Cell还是光学防抖,自动模式下看到的景象都比肉眼真实看到的更多。
ISO Cell
光学防抖
如上图所示,这个场景更好地反映了光学防抖阵营手机对于光线敏感度更高,ISO Cell表现相比普通的堆栈式传感器要好上一些,但是在光学防抖这种媲美夜视仪的技术下也只能够跪了。
EXIF参数对比
查看EXIF信息后发现两台样机在曝光时间和ISO上数值类似,没有光学防抖的ISO Cell手机也大胆地把快门时间延长到1/13s,这时候拥有F1.8大光圈的光学防抖机型相比F2.2光圈的ISO Cell,光圈增大了两级可以看作是增大了4倍曝光值,画面亮度自然也就提高了不少。
类似场景还有以下例子,在快门时间和ISO值相仿前提下,F1.8大光圈继续完虐F2.2的ISO Cell样机。汽车的整体轮廓在光学防抖机型上基本上已经全部还原出来,如果开启手动模式进一步提高曝光度,相信连极度昏暗的细节也表露无遗。关键还是除了汽车以外,对环境光的捕捉上,光学防抖阵营表现出更高的曝光度,远处的高楼大厦,街边的路灯全部都能够呈现在读者面前。
ISO Cell
光学防抖
类似的昏暗场景还有下面这种灯光比较少的地方。
ISO Cell
光学防抖
光学防抖这边充分发挥了“夜视仪”级别的成像效果,虽然暗部细节还原得依然不够丰富,但是相比ISO Cell已经好上不少,ISO Cell在这个环节相比肉眼看到的情况更差,让我们看看EXIF的曝光参数。
EXIF参数对比
曝光参数和上一个场景并没有什么区别,光学防抖机型继续凭借大光圈优势,在ISO和快门速度相似情况下,光学防抖机型通过比ISO Cell机型大2倍光圈换取了多4倍的进光量,只是这一次的整体环境更暗,所以才没凸显这种优势出来。让人困惑的是,通过换算,IMX214传感器的安全快门为1/30s,因为光学防抖镜片组的引入,让这个安全快门速度足以延长到1/10s,另一方面,虽然网上没有公布ISO Cell安全快门数值,但是根据其传感器大小和IMX214差不多的设计,最终获得的安全快门值应该也不会相差甚远,但是没有配备光学防抖的ISO Cell却激进地将快门时间延长到1/13s,难道ISO Cell阵营那边不怕照片会拍得模糊吗?
接着我们模拟日常生活场景,看到已经打烊的店铺有一件很喜欢的陈列品展示在橱窗,消费者想把这件商品先拍下来,回去仔细研究一番,明天早上再决定是否到店购买。
ISO Cell
光学防抖
这个场景中,光学防抖的威力再一次展现出来,不仅把空气净化器的外观大致记录下来,还将上面的简介清晰地还原在照片中。相比看完ISO Cell样张需要发挥想象力才能够勉强还原真实场景,光学防抖这一仗赢得毫无压力。
EXIF参数对比
如上图所示,EXIF告诉我们,光学防抖那边依然是赢在大光圈。
是大光圈优势还是光学防抖功劳?
读到这里,伙伴们应该也发现,前面大部分样张显示,相比ISO Cell机型,光学防抖阵营这边的优势貌似并没有通过更长的快门时间或者更低ISO值等措施凸显出来,相反大光圈反而唱起了主角,有点喧宾夺主的意思,假以时日,ISO Cell阵营那边突破技术瓶颈,也用上了F1.8大光圈,那么光学防抖阵营这边的优势就会被削弱。在不断求证之下,终于找到了一些场景能够突显光学防抖镜片组的存在感,请看下面样张。
ISO Cell
光学防抖
一如既往,光学防抖阵营这边对光线敏感度更高,拍出了比ISO Cell那边更为明亮照片,当然,依然存在着被环境光渲染的老毛病,红色的灯光将画面笼罩着。
EXIF参数对比
翻看EXIF数值,这次我们终于发现光学防抖阵营那边,凭借光学防抖补偿镜片组和大光圈优势,不但延长了快门时间,最终ISO值相比ISO Cell阵营那边也更低,照片更加明亮同时,噪点也更加少,这就是光学防抖相比ISO Cell的优势所在,只不过在本文实验的大部分场景中,EXIF上曝光参数表现得不够明显。
ISO Cell
光学防抖
EXIF参数对比
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在上面场景中,ISO Cell继续飙高ISO值之际,光学防抖镜片组那边依然将ISO值适当压低,换取画面更高纯净度。
上述场景中,关于光学防抖和大光圈,什么时候光学防抖作用大一点,什么时候大光圈功效占主导,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当现场环境的光线比较充足,不至于一片昏暗,导致人眼无法分辨事物轮廓,同时又没有出现大量的灯箱和广告牌,也就是下一个场景讨论到的“过曝”环境,拍照环境介乎于这两种情况下时候,我们能够发现光学防抖镜片组开始发挥主导作用,压低感光度,换取更纯净,噪点更少的画面表现,仅凭延长快门时间和大光圈获取足够进光量。
当环境昏暗到一定程度,连肉眼也无法分辨身边的景物之际,光学防抖机型这时候就不会再限制感光度,让其充分飙高,从而获得比普通照片更高的亮度。例如下面的这些例子都是属于极度昏暗的场景,两台样机在ISO值和快门时间区别不会太大,主要体现在光圈值区别。
ISO Cell
光学防抖
EXIF参数对比
ISO Cell
光学防抖
EXIF参数对比
而下面场景则是环境光线介于极度昏暗和容易“过曝”之间情况,光学防抖机型ISO值开始下调,补偿镜片组开始发挥主导作用,ISO锁定在1200即可,让现场环境获得更高纯净度。
ISO Cell
光学防抖
EXIF参数对比
再谈对光线的控制力问题
过曝还是欠曝,这是恒久的话题
关于这个环节我们首先选择了一家特别的面馆,不是味道特别好,而是暖气特别给力,从门口的玻璃充满着水气就知道室内外温差肯定很大,我们看看两大阵营的机型能否将这种细节记录下来。
ISO Cell
光学防抖
两台评测机表现都不错,很好地将这种“梦中仙境”的感觉记录下来,不过它们在这个环节对暗部的细节的解析力比较相似,光学防抖机型并没有像之前场景那样拉开距离。
EXIF参数对比
查看EXIF参数才发现,快门时间相同情况下,光学防抖机型光圈值相比ISO Cell阵营虽然大了2级,曝光值大了4倍,但是ISO值却缩减了一半,从而抵消了部分的进光量优势,最终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两者表现在这个场景如此类似。更重要的是,两台样机都选择了将ISO值限定在比较低的情况。
对于搭载光学防抖镜片组手机而言,通过调节ISO、快门时间、配备恒定大光圈火力全开提升曝光值很重要,但是也要注意收放自如,否则就会出现画面局部过曝情况,例如上面这种场景,如果不将感光度压低,放任自流地提高进光量,暗部细节能够重现得更多,但是却让广告牌、广告灯箱这些十分容易在夜景中过曝的景物出现过曝现象,最终惨白一片,看不清楚招牌上的字,分享到社交网络晒美食店位置时候才发现就后悔莫及了。同理,ISO Cell手机也基于类似的原因,适当降低了ISO值,宁愿让暗部细节欠曝,也不让高光处细节过曝,影响全局画面,这个场景下,招牌、灯箱、店铺内环境才是主角,不能够因为要还原门口地砖的细节而大幅提高曝光参数。
ISO Cell
光学防抖
上面这一组样张也反映了类似问题,两台样机中暗部细节基本上都消失得无影无踪,牺牲了低光处画面解析力,从而减少高亮处过曝现象,当然,上面两张样张在高光处依然出现了过曝现象,所有招牌中也只剩下“汉庭酒店”能够清晰地还原出来,其它灯箱基本上惨白一片。现阶段ISO Cell和光学防抖两项技术对这种容易“过曝”的场景控制力还是不够理想。
过曝还是欠曝,这是恒久话题,高光处和低光处细节顾此失彼,手机内ISP只能够根据实际环境猜想用户究竟是想突出亮部细节还是暗部细节,从而选择保留其一。题外话,开启HDR模式能够对部分场景有所帮助。
ISO Cell
光学防抖
最后这个场景,我们想还原餐厅里面的环境气氛(照片中间区域),ISO Cell和光学防抖阵营都充分解读用户需要,并没有提高暗部细节,而是重点突出亮部细节,相比之下,光学防抖那边对光线控制力比较到位,ISO Cell那边还原不到的细节,光学防抖这边全部还原出来,留意天花板位置。
数码变焦和解释力
光学防抖和数码变焦关系
光学防抖的作用仅仅是协助相机模组延长快门时间、从而提高曝光值或者降低ISO值、从而获取纯净的画面吗?非也。请看下面场景:
ISO Cell
光学防抖
无论是画面纯净度还是整体亮度,ISO Cell和光学防抖的综合表现都不俗,色彩偏向问题正如上文所说,并不是两种技术的控制范围,而是ISP算法等模块,所以在这里不予讨论。其实上述样张中有一处非常特别的细节,用于考验两台手机在暗部细节还原上极限在哪里?接着我们通过数码变焦放大两张样张中间位置,如下图所示,就是这台挂在大楼外墙的四驱车,哦不,是跑车。
ISO Cell
光学防抖
经过数码变焦的放大可以看到光学防抖机型另一个好处。这里分享一个拍照常识,伴随着摄像头变焦操作,我们能够将被摄物拉近放大之际,手部抖动的轻微动作也会被放大并同时记录在照片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搭载光学防抖镜片组手机的取景框中,平时感觉不到浮动镜片组移动,当使用数码变焦技术时,随着变焦倍数不断增大,被摄物不断拉近之际,这种浮动镜片组的运动情况也能够看得一清二楚。浮动镜片组(光学防抖技术核心)作用就是对镜头产生的抖动位移实施反向运动的补偿,最终解决因为手部抖动而让图像经过镜头到达CMOS传感器之际变得模糊的问题。
ISO Cell那张样张在数码变焦记录影像时候,出现了模糊情况,这就是因为拍摄夜景时候,CMOS由于需要更多的进光量,通知ISP延长快门时间,根据生理常识,手部由于长时间握持手机会出现抖动现象,这种抖动在夜景中明显要比白天出现次数更多,上文提及到数码变焦时候这种抖动和被摄物一起被放大,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丝的手部抖动,由于没有补偿镜片组的反向抵消,都会清晰地将抖动的情况记录在样张上,最终看到ISO Cell那张样张的模糊画面。先不说那辆跑车因为画面曝光不足看不到大部分的细节,单纯从防抖问题上看,ISO Cell也是不及格的。
相比之下,光学防抖镜片组表现出色得多,不仅仅在变焦后并没有出现局部模糊画面,而且跑车的细节也很好地还原下来。近日OPPO发布的SmartSensor图像芯片防抖技术,将这种防抖精度提高到像素级别,仅为0.3μm,进一步减少了照片放大后仍然发现上述ISO Cell那种模糊感觉。这种新的防抖技术也是基于光学防抖技术的,届时想放大多少倍拍照也不用担心因为手部抖动而如实反映到照片中。
夜间解释力
下面这个场景,主要考察大厦外墙纹理的还原能力,也就是夜间解析力对决。
ISO Cell
光学防抖
放大局部细节
从亮度上看,光学防抖机型无疑更胜一筹,整体曝光控制十分到位,放大局部细节,能够清楚地看到大厦外墙瓷砖纹理,并没有出现因为降噪算法而产生的副作用,导致纹理消失,或者被涂抹得一块一块的。所谓的降噪算法,其实就是因为照片本身输出亮度不足,ISP决定先将CMOS整体感光度提高,这种方法副作用是,随着照片整体亮度被提高后,噪点也会相应增多,这个时候需要通过各家厂商自行研究的涂抹算法进行躁点的消除,很多厂商算法有时候就会出现失误,将不应该消除的线条纹理也一并涂抹掉。从EXIF信息可得,光学防抖这一仗也是依靠大光圈获胜的,ISO Cell那边在快门时间和感光度上类似。
EXIF参数对比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ISO Cell和光学防抖之间的区别和优势在哪里?相信各位读者已经很清楚,ISO Cell虽然对环境光线的灵敏度不够,加上受制于三星的技术或者政策所限,暂时没有看到采用ISO Cell传感器而且光圈值超过F2.2的机型,从而导致大部分场景中,画面亮度相比拥有大光圈、搭载光学防抖镜片组机型低了一截。
拥有大光圈的光学防抖机型拥有极强的光线敏感度,能够在很多昏暗场景下拍出超越肉眼能够看到的画面,在容易过曝的场景中,又懂得及时降低感光度,减少高光处“过曝”现象。在极度昏暗和易“过曝”场景之间,光学防抖机型能够通过压低ISO值同时提高亮度,并保持画面纯净度。最后就是在数码变焦场景中,能够在拉近被摄物时候抵消镜头抖动,让最终成片不会模糊。
当然,光学防抖机型也有劣势,正正因为这些机型对光线的敏感度强,所以导致在部分场景中出现了被环境光“污染”了照片整体发色倾向,文章中提到的“偏红”是其中一种表现。相同场景下,对光线敏感度没那么强的ISO Cell反而逆袭了,自动将环境光线色温隔绝,让被摄物亮度提升同时,整体画面不会像被蒙上一层“滤镜”。
笔者的结论是,ISO Cell相比普通的堆栈式CMOS确实有所进步,如果相关机型能够用上F1.8的大光圈,相信夜拍效果会更好,而光学防抖阵营方面,对光线敏感度十分强,但是需要增加对光线控制力,例如能够像ISO Cell那样将部分环境光线判定为干扰项自动隔离。近日新上市的机型,选择了将ISO Cell(DTI画质增强)和光学防抖结合在一起,这也不失为一种折衷方案,关键还是看厂商如何优化ISP的算法,发挥出ISO Cell和光学防抖各自优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