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教程 » 原创 再不发力,就晚了!| 地球知识局

原创 再不发力,就晚了!| 地球知识局

afeng135 2024-09-10 技术教程 13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AI这波技术潮流

作者:小贝

校稿:朝乾 / 编辑:板栗

5月19日,由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手机版上架苹果美国区App Store,一时引发了下载热潮,很快就攀上了免费App排行榜第一名。

这个软件支持语音提问功能,答案生成速度很快。用户如果每月花上19.99美元,就能升级Plus版,就可以使用更先进的GPT-4的功能。

ChatGPT的热潮开始于今年年初的时候。当时,GPT靠着写论文、写作业等一众“奇技淫巧”快速出圈,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和老板把AI实际应用于工作流程,并发现这东西真的能省很多人力,不少职业中人,以及还没毕业的学生,已经深深焦虑自己的未来命运。

但焦虑之后,如何认真看待,如何因势而动,才是正经事。至少,这一产品突破及背后的技术前景,救活了久违的创业气,如今GPT日活跃已经超过1300万,各行各业的大佬小佬纷纷入局。

在座的各位应该有不少人贡献了些数据吧▼

上一个下载神话是由我们都熟悉的抖音创造的

尽管如此,依然耗时9个月 ▼

就连矜持的学术界也开足马力唯恐掉队。截至4月1号,已经有194篇学术论文在讨论GPT,而且以每天6-10篇的速度增长。

去年也就6篇相关文章,今年截止到5/17

在知网上关于ChatGPT的文章已经有708篇了▼

不过,即使你没有在前两个月上手GPT也不必心急,任何技术浪潮都不是一蹴而就,而且人性常常高估技术的短期影响,比如一两年内,而低估(含着恐惧)对未来十年的影响。因为你面对的是一道时代的窄缝,所以,先把心态打开。

当前的GPT的强大之处

GPT显然不是AI第一次刷屏,上一次可能还是AlphaGo碾压柯洁。但AlphaGo的唯一作用就是下围棋,GPT却能试图“理解”人类的语言逻辑,其适用性有天壤之别,具备渗透到各行各业,甚至是改造一些行业的能力。比如一些校对、翻译类软件和岗位已经自感朝不保夕。

无论身处什么行业

大家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了AI引发的变革所带来的压力

(嘲讽电影制片厂用AI取代作家提议的标语 图:wiki)▼

同为人工智能软件,GPT未必就比AlphaGo更聪明。但GPT可以用自然语言和你交流,让你感受到了他的强大,这才是厉害之处,通过改变人,来改变人类社会。

体验上,你的每一次会话和提问,都仿佛有一个相关领域的大学毕业生在为你打工,这无疑大大降低了灵感转化为文本的门槛,很多名为脑力劳动实为大脑肌肉劳动的事情完全可以被替代。

有个不知疲惫的机械大脑给自己当外挂确实挺爽的

(图:壹图网)▼

GPT与之前AI产品的差异,主要在于GPT是在模拟人大脑的神经元,如今人类对于大脑如何工作的研究也不够透彻。所以对GPT过于宏观的讨论基本上是空对空。讨论GPT还是要从细节处入手。

比如,用过GPT的都知道,同一个问题你可能会得出多种答案,其答案的灵活多变乃是由概率决定,这个概率又源自程序里的随机数种子,如果你把这一系列随机数种子固定的话,这个程序就是确定性的(deterministic), 那么GPT就会变成复读机,也就变成了无法通过图灵测试的“人工智障”

GPT是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预训练语言模型

采用的是单向的、基于自回归的方式

来预测生成下一个单词的概率

(Transformer模型框架和GPT优化后的模型对比) ▼

比方说,有一款出圈更早的AI图像生成软件Midjourney,可以设置这个随机数种子。在绘图描述相同的情况下,如果随机数种不变,不论生成多少次,出来的图都是一样的。如果GPT也这样的话,还有威胁吗?还算是聪明吗?

一键生成多个方案

你想要的样子全都有

(Midjourney4生成的特朗普肖像 图:wiki)▼

得益于随机性,GPT可以用自然语言回答问题。而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基础,所谓“标准答案”只是人类思想的很小一部分。所以GPT的设计目的不同于搜索引擎,GPT的答案并不是在后台通过搜索引擎复制粘贴出来的,而是通过对语言逻辑的分析,生成出来的,他瞄准并非工具性“标准答案”,而是标准之外的更辽阔更多样的人类领域。

同样问题问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回答

在不同时候问同一个人也可能得到不同的回答

而GPT模拟的就是这千千万万不同的人

(图:shutterstock)▼

所以,现阶段的GPT既不需要,也还无法替代搜索引擎。受限于训练数据和不把天聊死的设定,GPT常常不懂装懂,一本正经地告诉你曹操怎么撰写《红楼梦》。如果问题过于笼统,题目表达得不清晰,也可能收获一大屏车轱辘话。不擅使用搜索引擎的人,同样用不好GPT。

然而别忘了,GPT依旧在迭代。对比ChatGPT与GPT4对同一个宏观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答案在严谨程度、准确性与启发性上的明显进步。这种令人惊叹的速度,正是我们如此迫切地重视AI的原因。

确实现在的GPT几乎不会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了

但它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能力依然如此出色▼

可能大家更担忧的是:我们已经逼近了自己的极限,但他才刚刚开始。

目前,微软已经在他们最新的办公软件全家桶中融入GPT-4。图像制作巨头Adobe也正在跟进,融入AIGC技术的软件Firefly已在今年3月开始公测,登陆全家桶指日可待。

GPT渗入我们生活的速度十分惊人

再过几年估计就能“腌入味”了

(图:adobe.com)▼

GPT成功的窄路

大模型AI的光芒或许才刚刚开始,但也并不是从天而降的空中楼阁,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它走过大量弯路,经历了逻辑推理、知识表示、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多个阶段,才终于有了震撼世人的能量,而且GPT也并非AI唯一的未来,未来还难说。

人工智能这个词首次出现

是在1956年达特茅斯人工智能夏季研究项目期间

(五位原始参与者 图:Dartmouth College)▼

目前AI主要有两大技术路线——逻辑推理深度学习

GPT是深度学习的代表,它背后的数学原理涉及到微积分,线性代数,信息论,和概率统计等多个领域。正是通过对海量语言信息的概率统计,GPT生成了满足人们需要,而且娓娓道来的答案。

GPT是通过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的方式

来达到最小化无益、失真或偏见的输出

(图:atriainnovation)▼

反观基于逻辑学的AI,其背后是严格的数学推理,所以说不会空口无凭乱讲。但它几乎只懂得自己所在领域的事,还非常“木讷”,只能读懂字面意思,和它说话会很累。如果你无法严谨、完整地提出问题,获得的回答就会如下文一样。

程序员上班前,老婆说:下班回来买一斤包子,如果看见有卖西瓜的就买一个。

下班回来,程序员带着一个包子进了家门。

老婆问:怎么就买了一个包子

程序员:看见了卖西瓜的。

笑归笑,但这并不表示逻辑推理就低人一等,更不意味着GPT就是人工智能的唯一未来。实际结果,很可能是不同路线的AI在专业领域并行不悖,甚至相互协作。毕竟,你不会希望主刀医生是什么都懂一点,但是日常信口开河的懂王。

人工智能两大派系符号主义派(逻辑主义派)和

连接主义派(现在大模型所属派系)已经斗了几十年了

起初的主流是符号主义派,现在则是连接主义派占上风

(两大派系代表人物)▼

所以如果你观察资本市场,总能看到多头下注的特点。市场上有很多人工智能软件类的ETF(ETF是一种可以上市交易的基金品种,可以在炒股软件中进行类似股票的买卖操作),这样的产品涵盖多款AI主题产品,技术路线五花八门,可以更稳地搭上GPT发展的快车。这也是诸如软件ETF的AI主题基金,在去年底与今年年初净值增长超预期的原因。

至于为什么ChatGPT给人感觉天下第一。主要还是他能用自然语言与人交流,翻译成人话就是它要模仿人,好的坏的都模仿,越像越好。

它就像你那个最会做向上管理的同事,能力未必是最强的,但给领导(用户)的印象一定很好。当然,同类型AI中某些拉胯同行也确实衬托得好。还要考虑到,GPT是大多数人使用的第一款大模型AI,会带给你第一次用智能机那样的“未来感”。同时,也不要低估背后微软公关领域的钞能力。

微软这波赢麻了(图:wiki)▼

有ChatGPT加持的office全家桶很难不爱

(图:Microsoft)▼

总之,GPT很强,但并不会成为唯一的大模型AI。这个市场够大,能够容纳不同的巨头。这意味着目前依旧存在大量被价值低估的AI产品。换句话说,从长期看,涉及AI主题的软件ETF依旧有潜力。

我们距离GPT还有多远?

对于各行业的人来说,可能都要问个问题:距离被GPT重塑还有多远,以及我会不会被优化。目前首当其冲的职业比如平面设计师、秘书、编辑。

三月底,OpenAI 研究人员提交的一篇报告估计,未来美国大约19%的工作岗位中,一半以上会被GPT直接影响;80%的美国劳动力至少有10%的工作任务会受影响。在这一点,中国恐怕会与美国同此凉热,甚至更严重。

看看你所处的行业

在未来被AI代替的可能性有多少▼

GPT大大简化了简单重复脑力劳动的流程,这一技能可以渗透进各行业。即使叉车司机的工作暂时不会受到AI直接影响,但是他所在的物流公司的工作流程,他使用的OA系统,叉车制造企业的设计、营销都会受影响。

任何一个搬砖人都不可能从AI的浪潮中全身而退

(图:shutterstock)▼

遗憾的是,我国尚未出现比肩海外最先进水平的产品。这里面有缺少ChatGPT这样的基座模型的原因,有芯片被卡脖子导致的算力问题,也有资金短缺的原因。

训练大模型AI其实类似于高耗能的重工业,需要使用大量先进的GPU芯片,耗费大量电力。芯片被卡脖子的问题也会影响算力。

谷歌为机器学习模型训练而研发的

定制AI芯片TPU v3耗能就挺大的

(Cloud TPU v3 Pods集群 图:twitter)▼

此前,国内AI研发团队缺乏资金支持,不得不聚焦于迅速变现的应用领域。毕竟,不能保证明天是否因为缺少资金被毙掉的项目,是没有底气改变世界的。

在这场席卷各行各业的颠覆式创新中,中国不会也不能缺席。毕竟长跑才刚刚开始,而赛道也远比外界以为的宽广。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力挺国产AI相关行业。诸如软件ETF这类基金产品的出现,不失为雪中送碳。毕竟,如果没有资金支持,连训练大模型的天价电费都会成为巨大的负担。

目前大热的大模型AI虽然不属于中国公司所有,但是研发团队往往不乏中国人;热门相关学术论文也有三分之一强来自中国作者。他们是中国AI发展的生力军

中国政府也在出台相关政策,努力不让AI成为又一卡脖子的领域。在今年两会首场“部长通道”采访中,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谈到AI时就表示。“我们也希望我们的科研院所、企业、广大科研人员能有进一步发展和进步,为国际社会作出中国贡献。”

之前的工业革命没赶上

现在的AI革命咱可不能落下▼

4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明确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要知道,政治局会议提到具体行业的先例可谓罕见。这足以证明中国政府对国产AI的重视程度,和中国在AI赛道的决心。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已经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低估政策的力量

如今AI大模型依旧处在群雄逐鹿的时代,最终形成怎样的格局还未可知。如今中国集齐了政府的支持,以基金股票、风险投资为代表的资金支持,和其实并不匮乏的人才支持,到了快马加鞭迎头赶上的时候。

未来AI产业会是什么格局还未可知

(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图:壹图网)▼

特别是考虑到GPT等平台训练资料以英文为主,以中文训练的大模型AI也许更适合中国网民体质。这意味一片巨大的蓝海从天而降。

AI大模型在国内一线大厂,已然成为一把手工程。百度的CEO李彦宏,阿里的CEO张勇,纷纷亲自站台。其实BAT、字节与华为支持AI的力度都不差。上述大厂在搜索、网购、社交、信息流、ToB等领域具备各自的优势,我们有理由期待他们在AI+搜索、AI+通讯、AIGC、AI在ToB领域等层面发挥价值,在未来两三年内为我们带来划时代的体验升级。

中国部分大模型厂商▼

国产AI的持续发力,也反哺于AI主题的金融产品。比如重仓科大讯飞、金山办公、深信服等相关科技企业的软件ETF从去年10月开始便波动上涨,一直持续到3月末。这又将吸引更多资金进入AI行业,直到质变发生。

随着资金流入,大水终将冲出大鱼。从互联网、3C等领域的经验看,在弹药充足的情况下,中国善于利用后发优势,杀出一条血路,最终占领市场。最近3年内,中国国内的AI投资价值就可能是千亿级的。AI不但将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将带来新一波造富浪潮。

不知下一个“新贵”会是谁呢▼

举重若轻的“后发优势”四个字背后,是一代人付出更多资金、才智与汗水的背影。前路会很辛苦,会有波折,但拿到车票就意味着希望。他日回首,我们会发现一路上的收获远比想象更多,我们已经走的路也比想象更远。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地址:https://nilaka.com/post/5291.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