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在浙江的子思桥村,蛇不仅是野生动物,而且是村民们的生活伴侣和致富工具。
在这里,杨洪昌,被称为“蛇王”,他的生活和事业都与蛇密不可分。
这个村子号称中国第一蛇村,超过300万条蛇在此生活。杨洪昌的故事始于1973年,当时身患重病的他,几乎无法工作。
通过上山捕蛇自救,他不仅治愈了自己的病痛,还意外地发现了蛇的商业价值。
到了1989年,他通过养蛇带动整个村子共同致富,使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病痛启程,蛇路初探
子思桥村坐落于浙江省湖州德清县,一个靠山临水的小村庄。
村庄的居民以农业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个地方,杨洪昌出生并长大,他的家庭和大多数村民一样,生活并不富裕。
杨洪昌的家境贫寒,他的父母依靠小小的鱼塘和薄田维持生计,全家人的年收入勉强维持基本生活。
在那个年代,医疗条件极为有限,尤其是在像子思桥这样的偏远村落。
当21岁的杨洪昌突然间感到身体剧烈的疼痛和僵硬时,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经过简陋的乡村诊所初步检查,他被诊断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这是一种慢性疾病,能够使脊柱逐渐弯曲和僵硬。
这个消息对于一个正值青年的杨洪昌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随着病情的加重,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允许他进行农活,这直接影响到了家里的经济来源。
无力耕作的杨洪昌开始尝试各种方法寻求治疗,他的父母几乎用尽了所有积蓄,带他四处求医。
然而,多数的医生都告诉他这是一种无法根治的疾病,最多只能依靠药物来缓解症状。
当一切医疗手段都显得无力时,杨洪昌的心情跌到了谷底。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
一位过路的江湖郎中在了解了杨洪昌的病情后,向他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治疗方法——使用蛇酒。
这位老者告诉他,莫干山后的深山中有许多野生毒蛇,当地人常用蛇泡酒治疗风湿和关节痛。
虽然杨洪昌对这种非传统的治疗方法持怀疑态度,但在绝境中,他决定尝试这个方法。
莫干山的山脚下就是他的家乡,山中蛇类繁多,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捕捉毒蛇充满了危险。
尽管如此,绝望中的杨洪昌还是决定亲自上山。
初次进山,他几乎是充满恐惧地走进那片未知的丛林。为了能治疗自己的病痛,他克服了对蛇的恐惧,开始学习如何捕捉蛇。
起初,他每次进山都是带着极大的恐惧,心中满是对毒蛇可能带来的伤害的想象。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洪昌逐渐熟悉了山林中蛇的活动规律。
他学会了如何安全有效地捕获蛇,并开始将捕捉到的蛇带回家中用于制作蛇酒。
几个月后,他制作的第一批蛇酒终于完成。
尽管心中充满了疑虑,杨洪昌还是开始尝试用这些蛇酒来治疗自己的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洪昌发现自己的病痛有所缓解。
虽然他知道这不是一种根治的方法,但能够缓解痛苦对他来说已经足够。
这一改变让他对蛇酒的制作更加坚信不疑,他开始更频繁地进山捕蛇。
这是杨洪昌与蛇的初次“结缘”,也是他日后成为“蛇王”的起点。
初试养蛇,逆境中前行
随着杨洪昌对蛇酒的成功制作和其对疾病的显著缓解效果,他开始考虑将捕蛇活动转变为更可持续的养蛇行为。
这一决定虽然基于个人的医疗需求,但很快他就意识到这也可能是一条经济获益的道路。
然而,这个转变的过程远比他预想的要困难。
杨洪昌首次尝试养蛇始于1976年,这一年他购买了几百枚蛇蛋,希望能够在自家后院进行孵化。
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养蛇经验的新手来说,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他尝试用简单的工具和条件来模拟蛇的自然生态环境,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指导,许多蛇蛋因为孵化条件不佳而未能成功孵化。
最终,只有少部分蛇蛋孵出了小蛇,这个结果远低于他的预期,使得他的投资几乎全部损失。
这次失败在村里引起了一阵小小的哗然。
许多村民本就对养蛇这一行为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蛇是凶险之物,不应该被当作家禽来饲养。
当看到杨洪昌的初次尝试以失败告终时,不少人甚至开始嘲笑他的努力。
面对这样的社会压力和经济损失,杨洪昌的处境变得尤为艰难。
然而,失败并没有让杨洪昌放弃。
通过第一次养蛇的经历,他逐渐明白了养蛇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要点,比如温度控制、湿度维持以及合适的喂食方式。
他开始收集更多关于蛇类孵化和养殖的资料,并尝试向外地的养蛇专家请教。
在进行了几个月的学习和准备后,他决定进行第二次尝试。
1980年,杨洪昌再次购买了大量的蛇蛋,这一次他采用了更为科学的方法进行孵化。
他使用了改良的孵化箱,其中加入了温度和湿度自动控制系统,以确保孵化环境的稳定。
此外,他还特别注意蛇蛋的摆放和翻动,以模拟自然条件下的孵化过程。
这次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从数千枚蛇蛋中,成功孵化出的小蛇数量大幅增加,孵化率达到了预期的四分之三。
这一成功不仅验证了杨洪昌的养蛇方法的有效性,也为他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更重要的是,这批小蛇的成活率较高,成长速度快,很快就能达到市场销售的标准。
随着养蛇业务的逐渐稳定,杨洪昌开始销售这些蛇,主要供应给周边地区的药材市场。
蛇肉、蛇胆和蛇皮在传统中医材中占有一席之地,需求量大而稳定。
这种新兴的经济活动不仅为杨洪昌带来了第一桶金,也逐渐改变了村民们对养蛇的看法。
他的成功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蛇王”的称号,也为子思桥村开辟了一条新的经济发展道路。
蛇业兴盛,村富民强
随着杨洪昌养蛇事业的成功,子思桥村的蛇养殖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杨洪昌不仅在自己的养蛇事业上获得了成功,他还开始致力于将这一养殖模式推广至整个村庄,从而带动全村人共同致富。
1989年,杨洪昌在确认了养蛇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后,开始扩大养蛇规模。
他购买了更多的蛇蛋,并优化了养殖设施和环境。
与此同时,他还开始着手解决养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和市场问题,比如如何防止疾病、如何提高蛇的生长速度以及如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杨洪昌引入了一种高效的养蛇模式。
他不仅自己进行养蛇,还鼓励和帮助其他村民参与进来。
通过组织养蛇技术培训会,杨洪昌向村民传授养蛇的技术知识,包括选择蛇种、繁殖技术、日常管理和疾病预防。
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参与养蛇业,子思桥村的整体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养蛇已经成为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特别是当地的药材市场对蛇产品需求旺盛,包括蛇肉、蛇胆和蛇皮等都有很好的市场价格。
村民们通过出售这些产品,年收入有了大幅提升。
养蛇业的繁荣也带动了村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为了支持养蛇,一些村民开始种植特定的饲料作物,同时也发展了与蛇产品加工相关的小型企业,如蛇肉加工厂和蛇皮制品工坊。
这些产业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村庄的经济多元化,提高了村民的就业率。
到了巅峰时期,子思桥村养蛇的规模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村中超过80%的家庭都参与到养蛇行业中,养蛇数量超过了三百万条。
村民们养殖的不仅是无毒的蛇种,还包括一些高经济价值的毒蛇,如竹叶青和眼镜蛇等。这些毒蛇的毒液被用于医药研究和生产抗蛇毒血清,市场价值极高。
养蛇业的成功不仅改变了子思桥村的经济面貌,也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跨国扩展
随着子思桥村养蛇业的蓬勃发展,杨洪昌的视野逐渐扩大,开始考虑如何将养蛇业从单一的养殖模式转变为更加科技化、产业化的运营模式。
1996年,杨洪昌成立了德清县莫干山蛇类实业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他的养蛇事业正式迈向公司化、产业化经营。
公司的成立使得养蛇业务得到了进一步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同时,杨洪昌也借此机会引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高效的生产技术。
为了提升养蛇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杨洪昌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了蛇类研究所,专注于珍稀蛇类的人工繁育技术和生物制药的研究。
这个研究所不仅为公司提供了科学的繁育方法,还推动了蛇类制药领域的技术进步。
研究所成功繁育了多种珍稀蛇种,并对蛇毒的医疗用途进行了深入研究,增加了蛇产品的附加值。
在内部管理上,杨洪昌实施了“公司+农户”的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蛇类资源供应,也保障了村民的收入,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共赢。
面对国内市场的成功,杨洪昌没有满足于现状,他开始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
2011年,他获得了《企业境外投资证书》,这为他的养蛇技术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
在获得证书后,他迅速与韩国金丁株式社会进行了接触,并成功在韩国成立了分公司。
韩国分公司的成立得到了当地电视台和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
不久,杨洪昌就受到了韩国农业部门的邀请,成为蛇类养殖技术的顾问。
他的养蛇技术在韩国受到高度评价,促进了技术交流和合作,增强了中韩两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联系。
在推广养蛇技术的同时,杨洪昌也不忘关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意识到,随着养蛇业的发展,野生蛇类资源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人工繁育和科学管理,他的公司有效地保护了野生蛇种资源,同时也提升了蛇类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
蛇王杨洪昌:靠养蛇年入千万,带动全村一起养蛇,村里到处都是蛇
杨洪昌:与蛇同吃同住?蛇村养300万条蛇,靠蛇收入近千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