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玩具箱
放于小型乾隆皇帝曾令工匠制出宫廷珍宝的袖珍品,宝盒中,方便随时把玩。这就是多宝格,意谓收纳许多宝物的小柜。因此,人常称多宝格为“皇帝的玩具箱小小的多宝格体积娇小,却内藏乾坤,可以说是“上下五千年,东西十万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紫檀云龙纹多宝格方盒》,长30.5cm、宽30.3cm、高16.5cm,竟然可以放下47件珍玩之多。观赏时充满了寻寻觅觅、扑朔迷离的趣味。多宝格的设计之巧妙,登峰造极。通过精确计算体积,工匠们将格内做出横竖不等、高低不齐、参差错落的一个个空间。箱盖中有盒、盒中有套匣、套匣中又有屉,不同的空间摆放着大小不同的珍玩,严丝合缝,没浪费一寸地方;一旦合起,又是个再规矩不过的普通盒子。隐隐约约、辗转曲折,开合间自有天地。
只进不出的钱柜
聪明的古人设计了结构复杂的钱柜,用来储存货币。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存世的木质钱柜,最早也为明清时期的作品。上海博物馆有一件储贝器,而不是储钱器,大概与商代以贝壳作为货币使用有一定的关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地区出现不同的流通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为青铜的方孔钱,也就是现在看到的铜钱。于是从那以后的钱柜,在造型上有了共同点:柜型上方,留一狭小开口,供存入钱币使用。古代商家所用的钱柜是一种矮柜,与坐凳同高,柜面开有一条长10厘米左右的口槽,用以投放钱币,平时又可供坐用,所以也称“座柜”。柜体全身较宽,全身只有一口,意寓财源广进,只进不出。
古代的冰箱什么样
在酷热的夏天,能够享用冰块是多么幸福的事:那么,古人有冰箱吗?每年寒冬,古人们将河中的冰凿成大冰块,入地窖,封存起来,要避免空气进去,可以保存到炎热的夏天。为了藏冰,甚至配备了专门管理冰库的吏,叫“凌人”。清代的紫禁城内曾设冰窖5座,冰近3万块。
《周礼》里有关于“冰鉴”的记载,这应该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有型可见的实物“冰箱了。冰金就是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1978年出土的战国时期“铜冰鉴,四足是四只稳健有力的龙首兽身的怪兽。龙头向外伸张,兽身则以后肢蹬地作匍匐状。鉴身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个龙耳,作拱曲攀伏状。
到了清代,冰箱成了家具形制之一。内有若干层,可置冰块、食物。冰箱有屉,里头包着一层金属,般都是锡,可以隔热,防止冰过快融化掉。冰箱上下都有孔。盖子上的孔相对大一些,使冰的凉气能够散发出来,降低室温:下面的孔很小,可以使冰融化后的水缓慢流出。冰搁在冰箱里,食物搁在冰上面。
杜十娘的百宝箱
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流传甚广。故事可以虚构,但“百宝箱”却具有写实意味。杜十娘的“百宝箱”其实就是明代流行的“便携式保险箱”是人们己经很熟悉的日常用具。在小说中对百宝箱有具体的描写,这是一只“描“封锁甚固”。杜十娘“取钥开锁,内皆金文具”抽替(屉)小箱”,随后“抽第一层”、“再抽一箱”“最后又抽一箱”,可见该“文具”“又抽一箱”内的抽屉共有四层。
文具,也叫“文具匣”,正是明代盛行起来的一种的小形储物匣。一般在顶面或两侧装有提手,方便提携、搬移。山于设计周全,只有掌握挂锁钥匙的主人叼可以打开,外人休想轻易染指其中物品。因此,它被称为明清时代的“小型私人保险箱。十娘将描金文具取出,逐一开箱。第一个箱子中“翠羽明别,瑶簪宝珥,充忉于中,约值数百金”第二箱“乃玉箫金管;又抽一箱,尽古玉紫金玩器,约值数千金”,开箱后将其中宝物投入江中。最后一箱之匣中“夜明之珠约有盈把。其他祖母绿、猫儿眼,诸般异宝,目所未睹,莫能定其价之多少。山此可见,杜十娘对这个“描金文具匣的安全系数是放心的。
到了清代,文具匣逐渐改称为“官皮箱”。官皮箱即妆奁,也称百宝箱,为闺房中所有,也常放置金银珠宝、玉萧金管、翡翠。人们甚至赋予它一个诗意的叫法一“七星箱”,把匣上排列的大小不等若干只抽屉比喻为交映的群星。
买椟还珠,为什么不呢
关于“买椟还珠”的故事众所周知,通常用来告诫人们不要注重外表,而要主次分明,直抵事物的本质,否则只能舍本逐末。“买椟还珠说的是一个楚国人去郑国卖他的珠宝,并且做了一个香木匣子,用桂木、花椒这些香料来熏染盒子,用珠宝点缀,用美玉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边沿。郑国人买了他的盒子,却把他的珠宝还给了他。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耐人寻味的是,对于更为重要的“珠”,并未有更具体的描写。处在不同的境地,所执的观念自然不同。买椟之人或许有着更高的艺术追求吧,而他所欣赏的价值正是盒子的艺术美,并非世俗的认可。但无疑,这只盒子令人印象深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