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的十堰市,赛武当风景区内,两位巡山的工作人员在下山途中偶遇了一条身长不足半米的蛇。这条蛇的外表颇为引人注目,其身体呈深紫色,间有橙色条纹,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与身体颜色截然不同的白色头部。
这种蛇因其头部的白色而得名白头蛇,学名白头蝰,是蝰蛇科的一员,也是我国独有的27种毒蛇之一。它在新闻媒体上被誉为“中国第一毒蛇”,其毒性之强,令人难以置信。
白头蝰的分布区域广泛,从中部到南部的山区,它们偏爱岩石洞穴,喜欢温暖而不酷热的环境,最适宜的温度在20至25摄氏度之间。虽然分布广泛,但白头蝰的出现几率却极低,与蝰科其他知名蛇种相比,野外遇见它们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蝰科的蛇类都有毒,其三角形的头部是其显著特征。
例如响尾蛇、五步蛇、烙铁头和竹叶青等,都是蝰科中的佼佼者。蝰科蛇类属于管牙类毒蛇,它们拥有一对大型毒牙和多颗备用牙,以及发达的毒腺。毒牙平时隐藏在肉质鞘内,攻击时会向前弹出,而三角形的头部则为毒牙的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蛇毒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影响神经系统,另一类影响血液循环系统。前者会导致肌肉颤抖、吞咽困难,最终可能因呼吸肌肉瘫痪而死亡;后者则会引起心跳加快、体温升高和内脏出血。蝰科蛇类的毒液多以攻击血液系统为主,而眼镜蛇科则多以攻击神经系统为主。白头蝰的毒液同样主要影响血液循环系统,被咬后会引起血液凝固、肌肉肿胀和剧烈疼痛。
广告衡量毒液毒性的强弱有一个指标叫做LD50,即半数致死量。白头蝰的LD50值为0.52mg/kg,远低于五步蛇的2.37mg/kg,显示出其毒性之强。然而,尽管白头蝰的毒液毒性极高,但由于其体型较小,毒液储备量有限,因此并不致命。在我国,白头蝰被归类为中等毒性的蛇类。
对于白头蝰的毒液,目前没有专门的抗毒血清。我国有多种抗蛇毒血清,如蝮蛇血清、银环蛇血清等,但由于需求不高,产量有限。如果不幸被白头蝰咬伤,可以使用相近的蝰科蛇类抗毒血清,如蝮蛇血清或五步蛇血清,但使用眼镜蛇科的血清效果则不佳。
最后,关于白头蝰被称为“中国第一毒蛇”的说法,或许可以改为“中国第一难养的毒蛇”。欧洲的生物学家曾尝试将白头蝰带到欧洲饲养,但均以失败告终,因为白头蝰在圈养环境下拒绝进食,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人工投喂的食物。这种有节气的蛇类,更适合在野外自由生活。
以上就是关于白头蝰的一些秘密,希望这些信息能为你带来一些自然界的奇妙知识。如果你对自然界的奥秘感兴趣,请继续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广告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