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讨论 » 《中国青年报》首席评论员曹林回华科教书:回母校不到一个月,成为老师是顺理成章的“爸妈是一伙的”这个段子太搞笑了,让人哭笑不得,精彩又有趣。

《中国青年报》首席评论员曹林回华科教书:回母校不到一个月,成为老师是顺理成章的“爸妈是一伙的”这个段子太搞笑了,让人哭笑不得,精彩又有趣。

afeng135 2024-07-07 技术讨论 23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曹林在个人公众号发文称,他决定离开《中国青年报》,回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在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书。

文章中写道,“当了20年媒体评论员后,我回母校教书了。离开中国青年报这个亲爱的母报,回到我亲爱的母校母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当一名教授,将后半生献给新闻教育和评论研究。”

其称,工作调动已有一段时间,“但写下这个标题时,仍有一种‘回家’的欣喜,这就是母校对一个学子的感召力。”

同日下午,曹林告诉九派新闻,他回母校还不到一个月,以后主要教授的课程可能为新闻评论,“也许还有其他相关的新闻实务,发挥我在业界的特长,包括对新媒体的一些研究。”

其表示,虽然一直在媒体写评论,但自己平时也会花时间教评论,在大学教了十几年书,一教就是一学期。因此,对回到校园一事,“没什么适应不适应的,顺理成章,已经习惯了把写评论、教评论跟研究评论联系在一起。”

“我自己在媒体写评论的时候,就会想着,到了课堂上怎么去讲,怎么把我写作的过程变成一种可以复制的经验,写作的时候就有一种被学生凝视的角度。研究也是这样,把自己的写作和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跟同学们分享。”

曹林在文章中提到,他看到学生的课堂写作评论得以发表,引发不小的影响,获得某个大奖时,“那种成就感,真比自己的文章发表和获奖大多了!”“每当受到这种成就感滋养,沉浸在这种快乐中时,就觉得,自己越来越适合当一个老师了。”

他认为,自己可能已完成一个媒体评论员的职业训练和写作使命,这时候回大学任教,将自己的实践和所学传授给更多学生,会比在媒体写出一两篇评论更有价值。

但其同样表示,自己并没有离开媒体、离开新闻,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写评论、教评论、研究评论,以后仍将保持评论写作习惯,“为改革鼓与呼,为推动社会进步努力,为学生作一个写作实践的示范。”

公开资料显示,曹林于2003年开始时事评论写作,2004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盟《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在国内数家媒体开有时评专栏,多次获中国新闻奖,至今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作过讲座,著有《拒绝伪正义》、《时评写作十讲》。

九派新闻记者 彭茸雯

编辑 刘萌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地址:https://nilaka.com/post/2094.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