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记的老板王国辉这些天有些焦虑。作为知名蛇宴品牌,榕记在两广和湖南地区已有40多家店,员工2000多名。眼看着其他餐厅有序复工,他只能干着急,因为不知道蛇类餐厅什么时候能“解禁”。
而且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养殖的蛇可能被确定为野生动物,从而被全面禁食。——自从全国人大常委会“224决定”发布后,全国已有多个地区发布了相关规定,最近的如3月5日湖北规定,全面禁止食用“所有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如果蛇真的被野味禁令一刀切了,那么王国辉面临的损失可想而知。
与蛇类餐厅一样会面临巨大损失的,还有蛇类养殖产业。以“中国养蛇之乡”广西灵山县为例,2019年,灵山县养殖眼镜蛇、滑鼠蛇420万条,产值11亿元(占全县GDP 4%),收入5.93亿元。这些数据背后,是为数众多的养殖户。据报道,整个广西登记在册的合法养蛇业主多达15万。
△养蛇场(图自灵山县政府官网)
除了可能产生的巨大损失之外,另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在广西,养蛇作为重点扶持的扶贫项目,有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养蛇成功脱贫。仍以灵山县为例,自2016年起,全县已有90户贫困户通过发展养蛇摘帽,300多人实现养蛇脱贫。
如果蛇类餐厅被一刀切了,那么很难说在这些已经脱贫的养殖户中,会有多少人随之返贫。更不用说那些希望通过养蛇脱贫但还没有脱贫的人。
比如广西大化县,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在当地的特色产业扶贫项目中,养蛇也是主要项目之一。在县政府网站上,有一份2019年12月23日公布的“大化县2019年特色产业发展养蛇项目(第二批)拟奖补公示名单”。名单中拟奖补的共有105户,其中66户为“贫困户”或“未脱贫户”。
与蛇一样面临“裁决”的,还有梅花鹿、鳄鱼、竹鼠等“野生动物”。长春的双阳是“中国梅花鹿之乡”,据称已有300多年的养鹿历史。在上世纪90年代,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开头就是“要想富,就养鹿”。经过多年的发展,据国际在线2018年7月报道,双阳区梅花鹿数量已达24万只,养鹿户1.2万余户,从事鹿业人员近10万人,鹿业年产值达22亿元。
饶是如此,当地养殖户日前仍然从林业部门获悉,可能面临关停转产。
△图自网络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蛇、梅花鹿等养殖技术、标准、产业链都已成熟的动物来说,真的要用野味禁令把它们给一刀切了吗?
疫情爆发之初,有一条视频很火,说的是人们去超市抢购,吃的喝的都抢完了,货架上就剩一样东西没人拿,是盒装的“武汉热干面”。当是时,“武汉人”“湖北人”乃至身份证号以“42”开头的人,仿佛都是社会的异类,仿佛对他们敬而远之或者严格盘查就是政治正确。
时至今日,“禁食野味”俨然也成了一种政治正确,以致于榕记的招牌上需要把“蛇”字盖住,灵山县需要专门发文让养殖户“树立养蛇人在特殊环境下的良好形象”。
△图自羊城晚报
这样的隐忍让人看着心酸。晴天朗日,他们本不必如此。
事实上,在“禁食野味”这一点上,如今全社会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那么,就真该把家禽家畜之外的所有动物全部给“禁食”了吗?
显然这是值得商榷的。当前,包括餐饮人和养殖户在内,大家呼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把“野生动物”的概念和范畴给界定清楚,把那些真野味给“禁食”了,而不要把那些已经养殖成熟的假野味给“误杀”了。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3月6日,一场关于脱贫攻坚的重量级会议召开,吹响了决战决胜的号角。“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领导人的表态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他还说,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扶上马送一程”,在过渡期内“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
对于“野味”禁令不搞一刀切,而代之以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